本视频为课件,详细更多扩展内容可见下方文字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感恩词
感恩南无释迦牟尼佛,感恩南无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, 感恩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及龙天护法菩萨,感恩恩师。 恳请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保佑我某某某(您的名字) 开智慧,静下心学习师父开示,让师父的开示进入八识田, 帮助我更好地学佛修心!我自己的业障自己背,不让一起 共修的师兄们背。在今天共修过程中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, 请南无释迦牟尼佛慈悲原谅,南无观世音菩萨慈悲原谅, 南无护法菩萨慈悲原谅。
PDF课件浏览(请允许网络加载时间)可点击PDF内链接直接观看对应视频或开示
点击下载PDF课件第十是念死。大家知道人生一辈子,最后的结局就是死,所以念死是放在最后的,但是念死也是最后重要的一步。上面的九念你做得再好,最后一念没念好,前面的九念都不是太到位;前面的九念全部念好了,实际上最后这个对你来讲是最重要的出离。念死,大家猛一听,好像觉得“念死”不大好听,谁经常脑子里想“哎呀,要死了”?不好,倒霉。实际上经常要想想生命无常,不就是念死?看看自己几岁了,活了多少个春秋了?所以念念都会念死亡,经常想想,人生很可怜的,短短的几十年,有什么好争,有什么好夺,有什么好去忌妒的?自己想想很可怜,早点晚点会作古的。很老的木头,雕刻一下,作古了还能成为古董;人死了,作古就作古了,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经常想生命无常,生命短暂。有的人说“我现在年轻,不修行无所谓,等我以后退休了,有空了,没事做了,我一定好好念经修佛”,不要你修了,因为时间很短暂,你能否活到退休这一天都不知道。所以,中国古贤圣人经常讲“黄土坡上无老少”,不是年轻一定是活着、年老一定是死的,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,太多了。所以经常想到生命无常,生命宝贵,“我不珍惜,我就是在浪费生命,我就是离死亡每天近一天”。所以当下修行,马上就修,把人间的烦事、杂事、烦恼全部先抛在一边,然后做些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——救度众生,修心成佛,广结善缘,众善奉行。过去有一位佛法大师就在自己禅室里写了一个大大的“死”字,他就是说:我们人不珍惜就是死,我们珍惜了也会死,最后的结局就是死,所以死没什么可怕,最可怕的——死了不知道到哪里,所以要学会珍惜。 佛陀曾经告诉众比丘们:“由于众生造作十恶之根源,以致将来遭受外在环境的贫瘠衰耗。”把佛陀当时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样:因为众生有十恶的根源,所以生活中就是贫瘠、衰耗(很可怜,穷、衰亡),更何况是个人自身的恶报?所以报应如影随形。这就是师父今天跟你们讲的十念。
白话视频83完整原文
止观就是参禅;用悟性去理解人间的事物 参禅是什么?就是用悟性去理解人间的事物。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件事情?为什么你很喜欢这个人,而不喜欢那个人?这些全部都是要参禅的。参禅就是去想。怎么想呢?这种想是禅定出来的想象,而不是去观想。禅是一种自然的悟性,让你感受到某一件事情的存在和影响,以及你心里的感觉。我们人往往天天对着菩萨求:“菩萨,你保佑我!”但在实际生活中,每天做人做事杂念纷飞、思绪散乱,天天脑子里什么都有,想着吃什么穿什么,自己应该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,可是心中就是没有佛。每一天活在杂念中,会让自己失去很多智慧,所以失意就会随之而来。
讲述于观音堂2021-04-16完整原文
“观”是智慧,“止”就是禅定 止观实际上在梵文当中叫“奢摩他”,实际上就是止静和禅定,就是智慧。“止”是什么意思?“观”是什么意思?“观”是智慧,“止”就是禅定,当你定下来之后,用智慧来看这个世界。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智慧修行的方法。止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因为“止”就是停止,所以我们必须要停止妄念。“观”就是你自己的觉悟心,自己的定慧。
【BH佛法】181113完整原文
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“止观” 在第一思维刚开始的时候,就能马上找到事物的本性,找到佛性,然后把自己的思维迁移到不动的清净境界。也就是什么?把自己的思维还是放在最干净的地方,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。这就是佛教界经常讲的“止观”,叫你不要再看下去了;叫你“止语”,不要再去讲了。这就是参禅,这就是六波罗蜜中的忍辱之心。佛家的思想观念讲的是,当意念一起来的时候,就要有修养和精进忍辱心,又要有寂静的功德。明明知道欲念会让你上火、争吵,你要用自己寂静的冷静心,把自己内心的一种膨胀的怒火压下去,去纠正它,从而形成忍辱之心。佛法讲来讲去,讲到后来就是做人,你有这种内在的理解力,你还会跟别人吵架吗?还会跟人家闹吗?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高僧大德就是靠着内涵、内修、禅定,在这个世界上破除了多少贡高我慢,破除了多少贪瞋痴慢疑。这就是内在的心要像金刚般若一样如如不动。
第101集【白话FF视频完整原文
要用止观来消除自己的烦恼心 智者是要懂得治疗自己心中的不调和,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在浮动,都在社会的五欲六尘当中。有时候要懂得修持,要坚持不懈,要经常用止观来达到治心浮躁和心灵烦躁的方法。止观实际上在中国这么多的佛学当中,是天台宗所崇尚的修持方法。希望通过今天这个一个修持方法给大家带来进步。
【BH佛法】181113完整原文
抓住自己放逸的心态,然后自己要好好的修止观 过去我们经常讲,有时候你看见下雨了,你觉得它是不好的事情,但是下雨能洗净我们浮躁、喧闹的尘世,然后让你的心态慢慢的宁静下来。抓住自己放逸的心态,然后自己要好好的修止观,也就是说不再去看人间的杂物、杂念,让自己在欲望当中慢慢的破除散乱之心,虚妄就会慢慢破灭。
实际上在《摩诃止观》经当中讲到:“大雨能淹嚣尘,大定能静狂逸,止能破散,虚妄灭矣。”这讲的什么呢?这就是告诉我们人生你怎么能够破除自己的虚妄,破除自己的迷惑,破除自己的颠倒。因为你一个人不能把心态宁静下来,你慢慢会狂博,放欲。你没有定力的人,你不能在浮躁、喧闹的世界当中洗净自己的心,你不能破除自己散漫之心。所以心态非常重要。因为我们在这个虚幻的世界当中,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自己在干什么。
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懂得一个道理,每个人实际上都在这个世界上抓狂,经常觉得自己“为什么?为什么?”整天的问自己为什么?实际上你懂得因缘,懂得果报,你还要问为什么干吗?在这个世界上,一切都是缘分。你要慢慢的懂得缘分怎么来,怎么去,为什么?所以在佛法当中,要用止观来消除自己的烦恼心。
【BH佛法】181113完整原文
关注自己的心,让它停止乱想 人的嘴巴一不小心就造业,一不留神就乱想,心念一动,杂念纷飞。修心首先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。
怎样降伏烦恼?首先要学会关注自己的心,让它停止乱想,佛法上讲就叫“止观”。
4.30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让自己心中常生慈悲,常聚功德 记住三句话:一个人的善念越多,慈悲心越高,他的功德就越大。如果一个人有慈悲心,经常觉得人家很可怜,这个人就是经常有功德。师父的很多功德就是这么来的,师父看见谁都觉得他很可怜。所以,你们要懂止和观,就是经常看自己,用心里的眼睛来观自己,不要让自己犯错,让自己心中常生慈悲,常聚功德。
【白话FF】12-28完整原文
无量清净法就是“从止观生” 就是你自己心静下来之后,你才能看到自己真正的生活。所以很多人在繁忙当中过一生,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过的什么生活,有些人一辈子上班打工挣钱,连自己身体都不知道照顾,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生在何处,死往何处。
怎么样能够让自己“从止观生”?“从止观生”就是自己要静,要安静,要停止自己的思维,你才能观察到自己真正的生活。你看一个人毛毛躁躁的,整天叫叫嚷嚷的,他哪来知道自己从何而生、从何而灭呢?他不知道啊!所以很多人生病,他不知道自己生病。现在人吵起架来,你说他脑子坏了,他说你脑子进水了,对不对?其实因为他自己不了解自己,他没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心,他没有智慧,因为他心中没有静止的心,他没有“观”啊,所以要观察自己,要常观察自己。常观察自己的人,才会不断地没有烦恼。很多人说烦恼为什么还说“不断”呢?因为烦恼会不断地进入你的身体,然而你的内在只要不断地有智慧生出,它就不能在你心中驻足,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地学佛修心。
【BH佛法】161101完整原文
就是经常要心无罣碍 我们做人一定要懂得自净其意,要把自己的意念弄干净。怎么样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干净呢?首先要修止观,就是经常要心无罣碍。就像一间房间一样,你不要把东西塞满了,房间空一点,走进去会很舒服。就像家里的客厅一样,很多人喜欢把客厅塞得满满的,你说来了客人往哪里坐?你今天脑子里塞满了人间的名闻利养,你怎么能够停止自己的杂乱思绪?怎么能够正确运用自己对人间的观察?
讲述于观音堂2021-04-16完整原文
“止”和“观” 止,就是止妄念的止。观,其实有很多的功能,不单单是眼睛看得见的叫观,还有叫观想,用意念去看自己在想什么,要让你观想出本来具有的德性和本性的功德。如果你一个人经常去观自己本性的德能,你会增加功德。很多人经常问师父:“师父,除了念经,除了烧小房子、帮助别人,还有什么功德啊?”师父现在跟你们讲的这个就叫功德。你想:“他家里很苦,我是学佛人,我跟着观世音菩萨在学佛,我良心很善良,我一定要去帮助他。”就这一段话是出自你良心本性的思维,在思想后你已经不一样了,你已经有功德了。现在知道了吧?心里只要想到帮助别人、慈悲别人,你已经在解决自己的功德问题了。
【白话FF】12-28完整原文
止住妄念 怎么样让自己的心和行为能够相应呢?那么就要止住妄念。止念很重要。止住妄念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让你的烦恼能在你的意念前和意念后停止。要把一个人心中的妄念,就是不好的念头、不应该想的事情止住,就是让你的烦恼能在你的意念前和意念后停止。这句话从语言上来讲,很难理解,师父给你们举个例子。你看见人家突然之间从你家门口走过来了,你那个时候想:“他跑到我家去干吗?会不会偷东西?”这是妄念。记住了,就是你在脑子里还没有想这个问题之前,你要停止。比方说,你想:“我看见他从我们家走出来了,他会不会到我们家偷东西?不可能的,我们邻居这么好,不可能的。他一定是帮助我扫地,帮助我做什么。”好,止住了。也就是说,在这个意念之前和之后马上要停止。其实是邻居给他塞一封信。
又比方说,“今天我憋不住了,我要骂人了”,刚刚想骂的时候,止妄念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这个念头还没出来之前,马上止住它。如果前面止住不了,“我一定要骂”,好了,接下来怎么办呢?在这个念头之后想到:“因为我们都是好朋友,我今天骂了他,他以后会恨我的,他会对我更不好。”之前、之后止住它,止住妄念,现在明白了吧?止妄念是很痛苦的,就是话到嘴边你要把它收进去很难,尤其是很多女士想骂出来的时候,她觉得不吐不快,她憋在心里很难过,要一吐为快。师父教你们一个方法,如果你境界还不高,实在想骂老公的话,你在心里骂他就好了,心里骂过就算了。如果你一定要骂出来,这个因种下去了,果一定会来。菩萨叫我们止妄念,非常有智慧。菩萨说,在你的念头没出来之前,就要把它止住。今天碰到一件事情,觉得这个人很坏,你最好不要去想,马上止住念头。如果你想了这个人很坏,你的脸上表情表现出来你很恨他,接下来,这个念头出来之后更要马上止住,觉得这种人也蛮可怜的,有什么好跟他斤斤计较的,人家来两三天就走了,或者他又不是你的谁谁谁,你就马上把这个念头去掉了。
【白话FF】12-28完整原文
止和观是相互关联的 定中得智慧。刚才师父讲了,止和观是相互关联的。“我今天不看了,有什么好看的?”好了,停止了。这就叫“止”和“观”。然后一念间就产生了功德,这样你就可以断除烦恼。这句话精彩得不得了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你的一个念头就会产生功德。今天你只要在脑子里想一想:“我妈妈很可怜,我要帮助妈妈。”好了,功德来了。“这个人很可怜,我帮帮他吧。”功德来了。今天看到别人没吃的:“来,我给他一点食物吃吧。”功德来了。一个念头就可以让你有功德,想想看,一个人的念头是多么地重要啊。
【白话FF】12-28完整原文
修习观,成就于止 修的时候,你要看看六根里边干净不干净,到了最后你连看自己的观都没有了,就直接停止了,叫“成就于止”。
第63集【广播讲座视频完整原文
修习于止,终成于观 修习于止。修习,就是学习,“于止”,止是什么呢?就是止观。就是要修学,什么东西都要克制,想停就停下来。有一个佛友跟我说他的尿中毒就这么来的,看连续剧,他就连上卫生间都不舍得。录像,你可以暂停的,他连暂停他都不想暂停,他控制不住自己,不想停一下去用个卫生间,他就一直憋憋憋,憋到最后尿中毒。你看看人能控制自己什么,你们告诉我?电视想停都停不下来。师父教你们,经常自己看看,看了很开心的时候,心里想“我要锻炼自己的止观”,就停止观一切。止观,然后心中倒数“十、九、八、七、六、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,不看了”,一切又回到现实当中来。“终成于观”是什么意思?最后(因为)你的观才会成功。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东西,你慢慢地懂得这个世界“终成”,最后你不要去看,终成于观。
第63集【广播讲座视频完整原文
止观无我 人要学会对治自己身上的毛病。
如果贪了怎么办?用经常布施来治自己的贪念。贪心减少后,人才会自觉持戒。常有贪心就不能持戒。
如果瞋恨了怎么办?换位思考,想想别人的苦、别人的难。经常想想活在世上每个人都不容易,学会原谅别人。
愚痴心来了怎么办?赶快念心经,“求菩萨保佑让我开智慧,远离一切颠倒梦想”,不该想的不要想,不该贪的不要贪,不该做的不要做,这样你才能降伏烦恼。忘记自我,才能去除自私的愚痴心,停止杂念和妄想。
在佛法上称为“止观无我”。常观无常才能缘起性空。
4.29师父每日佛言佛語完整原文
如何理解制心一处与禅定 问:制心一处与禅定有何区别呢?我自己的理解:制心一处是去除杂念的入定,是一心专注的人间修为。禅定是有佛学的理念修为,禅定是有忍辱心开始,是修到自己能控制住自己,守戒了,就有禅定了。制心一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景象(包括其它几个神通,我也不追求神通,只是思维的延伸),禅定摄受你的心就会进入另一个境界(就是三昧的境界),礼佛大忏悔文里面一句话“二谛融通三昧印”,我换一个说法,性相融通三昧,就是修到进入另一个境界了。这样的话,制心一处与禅定是一个山下与山顶的境界。这样的理解对吗?
答:理解如法。
答疑264-26完整原文
自测题及答案
参考答案
1. 全选
2. 除了B全选
3. 除了H全选
【点下图】
安装APP苹果|离线|安卓
>>>诚邀您的参加《初学共修》<<<点击上方文字进入
止观